酸化過程是廚余垃圾厭氧發酵產生甲烷與二氧化碳的首要步驟。在實際垃圾的厭氧處理過程中,常規的產酸相反應器中的微生物均為混合菌種,這些種群間存在生態位的相互補充和重疊,導致它們之間存在種群間的協作和競爭,不同的酸化產物和乙醇在酸化反應器中生成[1]。由于酸化產物的組成影響后續甲烷相的處理效果,選擇合適的操作參數,控制酸化相的產物組成對廚余垃圾的厭氧消化尤為重要。何種發酵產物可以避免甲烷細菌被抑制及工藝的失敗,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。大多數研究者認為丙酸對于產甲烷不利,乙酸、甲酸和氫可以被甲烷菌直接利用,丁酸首先被變成乙酸再生成甲烷,而厭氧消化中丁酸的降解限速步驟是乙酸降解為甲烷。
有報道認為在酸化過程中有機酸的組成主要受pH的影響,但所采用的底物均非廚余垃圾。我們在用兩段法處理廚余垃圾時也曾發現pH對水解酸化過程的影響較大,為此,我們對酸化相的pH進行調控,結合以往的研究成果,分析不同pH條件下廚余垃圾酸化產物的組成及酸化的總體效果,從而找出最佳的酸化條件。
1實驗裝置與方法
1.1反應器
實驗所用的反應器為500mL的錐形瓶,上面設取樣口,瓶口由帶有乳膠管的膠皮塞密封,氣體由乳膠管導出,用排水法收集。反應器置于35℃的恒溫水浴搖床中。
1.2材料
實驗所用垃圾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北區食堂。垃圾的主要成分是吃剩的米飯,另有少量的菜及肉類。收集的垃圾首先人工分選出其中的雜物(包括塑料、筷子及餐巾紙等),然后用食品粉碎機粉碎,置于4℃的冰箱中保存。經測定,實驗所用垃圾含水率為87.29%,揮發性固體的含量為11.85%(濕重)。
1.3分析測定
pH值采用精密pH計(pH22)測定;總固體(TS)、揮發性固體(VS)、總懸浮物(TSS)、揮發性懸浮物(VSS)采用烘干法測定;揮發性有機酸(VFA)濃度采用滴定法測定;進料和出料COD濃度采用K2Cr2O7氧化法測定;氨氮(NH4+-N)采用滴定法測定;氣體成分(CO2、H2、NH3)采用日本島津GC-14B型氣相色譜儀測定(TDX-O2色譜柱)測定;總有機碳(TOC)和總氮(TN)采用multiN/C3000型總有機碳-氮分析儀測定;VFA的組成采用用日本島津LC-201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(C18色譜柱)測定。
1.4實驗方法
1.4.1產酸菌的培養與馴化
取本實驗室甲烷相的厭氧活性污泥為產酸菌種,置于35℃的恒溫水浴中培養馴化。
1.4.2反應器運行方式
本實驗采用批量運行方式,水浴搖床的溫度為35℃,每分鐘運轉110次,定期取樣分析酸化效果。
1.4.3反應器中pH值的調節
反應器中的pH值開始用NaHC03調節,反應過程中用5mol?L-1的NaOH溶液手動調節,每12h調節一次。2結果與討論
2.1不同pH條件下VFA的變化規律
采用一次投料批量運行方式,對pH值分別為5、7、9、11等條件下VFA濃度隨發酵時間的變化進行了為期近一個月的連續測定,所得的結果示于圖1。由圖可見對于不同的pH值,反應器中VFA的濃度都先是快速增加,最后增加緩慢并且趨于穩定。
表1為從實驗結果計算出的不同pH值條件下穩定運行時VFA的產量及酸化率,可以看出,當pH值為7時,VFA產量和酸化率最大,分別為35.100gVFA?L-1,和1096.8mgVFA?g-1TS。
表1不同pH值條件下穩定運行時VFA的產量和酸化率.2pH對VFA組成的影響
在實驗進行到穩定期時,對反應器中的VFA組成進行了分析。結果顯示,發酵液中存在甲酸、乳酸、乙酸、丙酸、丁酸、戊酸、蘋果酸和琥珀酸等。另外,對其中的幾種揮發酸進行了定量監測,結果如圖2所示。從圖2中可以看出,各種VFA的含量受pH值的影響,但乙酸與乳酸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總為主要產物,而丙酸與丁酸在所有的實驗中濃度都很低,這與有關的研究結果相同。在pH值為7時丁酸的含量較高,而在pH值大于7時丙酸的含量相對較高。這主要是由于在pH值為7時,有利于丁酸性發酵細菌的增長,而丙酸性發酵細菌易于在堿性的環境中生長,從而表現為不同的發酵類型。通過分析,可以得出以下結論,不同種群有著不同的最佳生長環境,在一個穩定的生境中,當某一種群的最適生長環境與生境相近時,此種群就成為優勢種群。因此,在實際應用中,應利用微生物生長適宜的環境條件,人為創造有利環境,促使所需種群處于優勢地位。
2.3不同pH條件下TS的去除率及蛋白質的降解
蛋白質的降解情況用反應器中上清液所含氨氮的濃度來估算(因為氣體中所含的氨氣的濃度很低,可以忽略不計)。由圖4可知,在不同的pH條件下,氨氮的濃度隨著反應時間的增加呈現出上升趨勢,但在pH值為7時氨氮的濃度遠高于其他三種pH值條件。這一現象反映出蛋白質降解緩慢,隨著反應時間的加長,蛋白質的降解率提高,并且蛋白質適合于在pH為中性的范圍內降解。
3結論
(1)pH對廚余垃圾酸化過程的酸化效果及酸化產物的組成有明顯的影響。可能酸度影響酸化產物主要是由于優勢菌群的變化所致。
(2)乳酸和乙酸在不同的pH條件下總為主要產物,當pH值大于7時,明顯有丙酸生成。
(3)廚余垃圾酸化的最佳pH值為7,此條件下VFA產量和酸化率最大,分別為35.100g VFA?L-1和1096.8mg VFA?g-1 TS;TS的去除率高達65.3%;蛋白質的降解效果明顯。在整個實驗過程中,用NaHCO3和NaOH來調節pH值,這樣操作費用較高。為此,需要研究通過控制廚余垃圾的C/N來調節酸化反應的pH條件。
| 性色a∨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欧美无线码一区 中文字幕乱偷电影 | 亚洲欧美日本另类 | 午夜A级理论片在线播放一级 | 综合亚洲AV图片区 | 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视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