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有沒有感覺到,這幾年好像很少聽到“垃圾分類”這個詞了。想當年,這詞兒可火了,滿大街小巷都在說,電視、網絡上鋪天蓋地地宣傳,國家也花了不少錢來推動這事兒。
早些年,垃圾分類那可是全民關注的熱點。大街上多了好多五顏六色的垃圾桶,電視里天天播著分類知識。孩子們在學校學得可認真了,老人們也在小區門口琢磨“干垃圾”“濕垃圾”到底咋分。可如今呢,這詞兒好像消失了一樣。
是大家環保意識太差,才讓垃圾分類“涼涼”了嗎?這措施還能不能繼續搞下去呢?
咱先說說垃圾分類為啥會興起。以前啊,人類生活主要是農耕,產生的垃圾大多是菜葉、谷殼、樹枝這些自然的東西。這些東西扔了也不會污染環境,很快就被大自然分解了,又回到自然循環里去了。所以古人從來沒覺得扔垃圾是個啥大事兒,垃圾對他們來說,就是資源的一種暫時變化。
可工業革命一來,一切都變了。塑料制品、金屬、化工合成品大量出現,垃圾的性質也變了。一節電池能污染上千升水,一個塑料瓶在土里可能幾百年都不分解。這時候,垃圾就不再是簡單的廢棄物了,而是成了生態系統的“毒瘤”。特別是城市化加快后,家家戶戶每天產生的垃圾多得嚇人,光靠燒和埋根本處理不過來。
于是,垃圾分類就出現了。分類不是為了難為大家,而是為了讓每種垃圾都能去該去的地方。濕垃圾能變成肥料,干垃圾能燒了發電,有害垃圾得專門處理,可回收物更是資源再生的關鍵。
這思路在國際上早就成熟了,歐洲、日本等國搞了幾十年垃圾分類,環境質量明顯好多了。中國2019年在上海先搞了強制分類,規定得可細了,啥時候扔、扔哪兒、不分類罰多少錢都寫得清清楚楚。一時間,全國各地都跟著學,好像掀起了一場環保風暴。可這風暴沒刮多久就停了,為啥呢?
其實啊,是制度推行和社會現實之間有差距。一開始,垃圾分類宣傳得可熱鬧了,電視臺做節目,社區搞講座,學校也教,連街頭的廣告都在說分類有多重要。但真到執行的時候,好多環節都沒準備好。比如說,居民好不容易學會了分類,結果看到環衛工人把所有垃圾桶里的東西都倒進了一輛車里。這誰看了心里能舒服?覺得分類白分了,慢慢就沒了信心和熱情。
還有啊,好多被回收的垃圾根本沒地方去。就像建筑垃圾,一年產生好多,但能再利用的很少。為啥?因為分類后沒配套的處理技術,也沒成熟的再利用渠道,最后還是被燒了或者埋了。分類不分類,結果差不多,居民自然就沒動力了。
再一個,分類本身也挺復雜的。特別是老年人,面對干垃圾、濕垃圾、有害垃圾、可回收物這四大類,經常一頭霧水。更別說那些特殊垃圾了,比如用過的口罩、碎瓷器啥的,到底該扔哪兒?很多人看了指南也分不清,扔個垃圾都費神費力,自然就堅持不下去了。
還有啊,垃圾分類體系成本太高了。要建立一套從投放、收集、運輸到處理都分明的系統,得花好多錢。換垃圾桶、買垃圾車、建中轉站和再生廠、培訓人員,哪樣不要錢?對好多城市特別是中小城市來說,一開始還能靠專項資金撐著,但長期下來,財政壓力太大,最后就只能放棄了。
不過呢,垃圾分類也不是注定失敗。其實啊,在這些挫折里,我們也找到了更實在、更有效的辦法。問題不在于垃圾該不該分類,而在于分類方式科不科學、流程順不順、管理能不能持續。
有些社區治理得不錯,他們沒一開始就搞復雜的“四分類”,而是根據實際情況簡化成了“三分類”:可回收物、濕垃圾、其他垃圾。這樣居民就容易接受了。
科技手段也能用到垃圾管理上。比如有些智能社區在垃圾袋上加二維碼,能追蹤到是哪戶居民扔的。如果混裝了、亂扔了,社區就能及時提醒甚至處罰。
當然啦,垃圾分類要持續有效,關鍵還是整個處理過程得協同運作。從居民開始分類,到中轉站篩選,再到末端處理,每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。比如運輸環節,得有專車專運,不然居民分得再細也沒用。
垃圾分類不是短跑,是接力賽。只有分類變得簡單實用、流程環環相扣、居民真正認同了,這項關乎環境和未來的任務,才能走得更遠、更穩、更深。
| 亚洲a级在线观看 | 亚洲se频在线观看 | 最新日本一区二区免费 | 日韩制服欧美动漫在线 |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|